欢迎访问新疆丝路特色餐饮研发中心官方网站!

餐饮资讯 / Star menu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餐饮管理>餐饮资讯

让胡歌、鹿晗偷偷排队,20年无证经营的它,仍是上海人割舍不了的情怀

2016-11-19 11:48:38    点击数:1883    来源:    作者:

那些被时代的洪流所冲洗的,

裹挟着不断向前进的老店,

有多少依然在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里?

老伯从热腾腾的葱花汤中,

舀了一只馄饨,一口咬下去,

细心品味,像是第一次吃那样,

又舀起一口汤,吹一吹,

发出美味的声音吞下。

不一会儿,老伯吃完了,

经过收银台说一句:

“小潘,我走了啊,下次再来。”

潘国仙回道,“哎,走好哈。”

老伯走出店门,背影渐渐远去...

潘国仙说:

“我们从肇周路搬走那天,他眼泪汪汪地。

现在他一个人住在那么远的地方,

想吃碗馄饨还要坐半天车。”

这真是一个老吃货。

又或是,这只是大多上海人骨子里,

对老旧割舍不了的情怀的一个缩影。

“ 上海宁侪晓得嗰耳光馄饨  。

忘了第一次吃耳光馄饨是什么时候,

那时候的它似乎还没有这么红,

那时候的上海也没有变迁这么快。

围在四方桌的那些老旧弄堂里的老海派人,

操着一口上海话,坐在店里聊天打发时间,

吃点馄饨是他们必备的活动之一。

像是啤酒必配小鱼花生,

老上海人配一口荠菜味的馄饨汤。

据说很多人的早晨都在这里度过,

而我遇上耳光馄饨是晚上的故事。

过了晚十点,肇周路上的车多起来,

这条不长的旧路上,沿街都有各种小吃,

生煎、麻辣烫、面馆、汤圆...

耳光馄饨就是这里的其中一家。

年轻的食客粉墨登场,

他们或刚下班,打包一份馄饨作夜宵,

又或是当作准备去Happy Hour前的小吃。

无论是老人或是青年到耳光馄饨来,

都会点一份馄饨汤配炸猪排。

他们都会说:

“这里的馄饨结棍(厉害)。”

这“结棍”的耳光馄饨,

在肇周路上已经无证经营20多年了。

潘国仙,是耳光馄饨的掌勺人,

大家都亲切地叫她潘阿姨。

20多年是一人一生的四分之一,

这光阴,她都为一碗馄饨汤付出。

1995年她与家人,

一家七口从无锡来到上海,

挤在老上海南市区肇周路的小平房里,

男人们出去做装修队,

而女人们在家里照顾孩子。

 潘阿姨想着帮补一下家计,

可除了做饭,她什么都不会啊。

男人们早上工作完回来太累了,

潘阿姨便做些小吃给他们填肚子。

反正都得给他们做夜宵,

不如开个小摊帮补一下吧。

抱着这个想法,

潘阿姨与剩下几个女眷开始了。

支起个煤炉,搭两张桌子,卖起了馄饨。

又一天,弟弟吃着馄饨,说:

“真好吃,味道嗲!”

这段时间生意并不好,

潘阿姨半信半疑地说,“真的?”

弟弟边吃边说:

“好吃得打我耳光都不肯放!”

这样,馄饨小店有了它自己的名

——“耳光馄饨”。

一颗颗饱满的馄饨争先恐后地

冲进那个热腾腾的大锅里,

翻腾滚腾一番后,一勺被舀进碗里。

也曾有人疑惑,这是上海味道吗?

时代是流动而融合的,

如今的老上海又何尝不是从前的异乡人?

异乡人?老上海?

一碗征服了老上海的馄饨便是最好的证明。

“就猪肉,面皮,荠菜,没啥秘诀咧。”

潘阿姨摊着手说。

一个晚上,手包2000多个馄饨,

一天起码工作了15小时以上,

更因此而患上腰椎病。

可一想到天天捧场的熟客们,

潘阿姨又坚持下来了。

没有秘诀的美食,靠的只是坚持。

潘阿姨的儿子从小就在馄饨店帮忙,

每个老食客都是看着他长大的。

如今的他,肩负起母亲的这家馄饨店。

还自创了炸猪排,

猪排先用小锤子把筋道打断,

再裹粉酥炸。

别以为这是一口洋食品,

浇上最海派的“泰康黄牌”辣酱油。

一碗清汤馄饨,一份炸猪排,

这是上海宁公认最嗲的吃法。

这美味却无证经营了20多年,

一开始没有办证,

现在想办却办不了了。

“店的环境不好,不过关,不能领上证。

其实我也想办证的咧。”潘阿姨说。

与相隔几条路的上海新天地相比,

经过岁月洗礼的肇周路显得稍破落。

拐个弯,穿堂过弄到达的这家小店,

却人声沸腾,排队的人络绎不绝。

有证无证,争议太大,

美味却是毫无争议的。

  

大吃货鹿晗到上海不仅与邮筒合影,

还偷偷跑到这里吃一碗清汤馄饨,

被粉丝拍下“证据”。

胡歌发微博为它代言:

上海最好吃的馄饨!

陈奕迅特意从香港跑来吃一碗,

闫妮、韩红都是它的忠实粉丝...

见怪不怪的潘阿姨特别淡定,

没有和他们合照。

“客人都等着呢,阿拉还要做馄饨。”

有食客拿着几百万求合作,潘阿姨不为所动。

迪士尼进入上海后,曾两次联系潘阿姨,

邀请“耳光馄饨”加入游乐园餐单里。

“这是我做了22年,

一勺一瓢的心血,

哪能为点钱,就随便给人了?”

就像是养大的闺女儿,

一点都不舍得她嫁出去。

城市的建设只能顾及GDP的发展,

来不及安抚每个人无处安放的灵魂。

老旧的肇周路也迎来拆迁的一天 ,

那天,一辆辆搬运公司的货车

从肇周路里进进出出,

一刹那,这弄堂旧胡同,

似乎又像几十年前那样繁荣热闹啊。

耳光馄饨呢?

无证经营的它会像阿大葱油饼那样,

面临结业吗?

既然阿大葱油饼能回来,

耳光馄饨又怎会离开。

大门紧闭的耳光馄饨,

店堂里留一盏小灯,照亮一小牌匾。

耳光馄饨还在,只是搬了新地址。

新店里也终于办上

迟到的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

这个冬天,想必还是有很多人,

裹着厚大衣,晚上十点,在露天的座位上,

吃上一碗清汤馄饨。

然后回家,美美如梦。

一碗馄饨,在一座城市里,

安抚温暖那些深夜饥饿的灵魂。

联系人:曾主任 18999890807 电话:0991-2201257

中心地址:乌鲁木齐新华南路288号(原商业厅院内培训楼)

COPYRIGHT © 2016-2020 新疆丝路美食特色餐饮研发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

新ICP备20000765号-1 技术支持:新疆再腾网络 网站访问量: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588号